•  在精神与文化的至美处追寻
    --论著名画家萧玉田的中国画艺术
    汉 风

    在中国画日益被外来文化冲击和异化的当今时代,如何强化中国画的独立文化品质,如何使中国画内在的文化品质会通于时代而又不失其精义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这个课题,无数的画家在不断地反思着、创造着、建构着。而作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工笔人物画家之一的萧玉田就是这无数反思者、创造者、建构者之一。
    萧玉田是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国画家,萧玉田的作品曾入选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和一、二、三、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并多次入选国外艺术大展,曾两次荣获国家奖,四次荣获国际奖,十余次荣获省级奖。他还以国画形式设计发行了三套特种邮票,其中一套为中德两国联合发行。萧玉田先后出版有《萧玉田古诗词画意》、《画说红楼》、《中国工笔画人物技法》、《当代中国画名家小品画谱》、《当代名家工笔人物精品·萧玉田》、《工笔仕女画法》、《古典人物白描画谱》、《萧玉田写意人物作品选》、《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三·萧玉田专辑》(线装本)、《萧玉田新绘红楼梦》(宣纸线装本)等专集和专著。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承德市政协副主席,萧玉田积极参政议政,他曾就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写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议案和提案,对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届四次会议、五次会议期间,萧玉田就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和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所作的发言及提出的建议,分别得到吴邦国委员长和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
    作为画家,萧玉田则用自己的画笔,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责任和真诚执著地建构着他的人文理想和审美理想。

    以现代之理念写传统之精义
    当中国画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从创作理念还是从形式语言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画家在作品中注入了更多对大文化的解读和对鲜活生命本体的回归。也正是这种解读和回归,使更多的国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艺的关系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从萧玉田的作品我们也会发现,萧玉田几十年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体认、不断深化道与艺关系的几十年。正是对道与艺关系的不断体认,使萧玉田的艺术一直透着一种内在的、浓郁的中国古老人文精神。萧玉田曾对我深情地说:“我画我心灵感受到的世界。我画历史人物,我画高风亮节、我画卓荦不群的贤哲诗雄、英豪才俊,国为我敬仰这些华夏精英;我画诗意词情,因为我生活在诗的国度,浪漫瑰玮的诗境,在我的心中营造了一方净土”。在这短短的表述中,我深深地感受着萧玉田的人格理想,儒学浸润和他对道与艺的深刻理解及艺术指向。
    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上,道与艺始终保持着紧密的关联,正所谓道即是艺,艺即是道。画家如能含道映物、与道同机,其作品才有可能达到一个高的境界。这是古人的标准,也是今人的标准。正是由于中国画的精神核心是道,所以,中国画的本质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超越的品质。它也因此构成了中国画的内在诉求和精义。
    从萧玉田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汉唐艺术对他的影响至深。萧玉田说,我崇尚汉唐艺术,开拓、豪放、恢宏、雄强的汉唐艺术,透射出大中华泱泱大国的气度,而工笔画是汉唐艺术中最为辉煌、最为夺目的一脉。如果说,他的工笔作品保有了更多汉唐的雍容与单纯,那么,他的写意作品则透出更多汉唐艺术特有的从容与自信。如果说他的工笔作品在笔墨意象上继承了汉唐艺术的精义,那么,他的写意作品则是更多地在气机上吸取了汉唐艺术的内在滋养。萧玉田的国画之所以能够远溯汉唐,反映出他深刻的文化把握之功和高远的历史定位。他不但深刻地理解汉唐的形式语言,同时也深刻地理解汉唐的内在精神。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于他对中国文化命脉--儒、道的深刻解读之上。
    唐代张彦远曾特别强调:“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这个“意气“指的是性格、气质、情操、志趣。这正是大艺术家创作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艺术精神的根本所在。特殊的意气不是人人皆有的,它需要画家长期的培养和修炼,它同时也需要画家对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地提升。也正是这种特殊的要求,对生命、对文化的内在解读和体认就成为画家的第一要义。由于萧玉田在自己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遍读经史、深谙儒道,并对民俗古风均有广泛的了解和体认,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颇具本体心性的生命意识和存在解读。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种气定神闲的精神状态中从容而又自在地完成的。儒家的人道,道家的天道,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在萧玉田那独特的现代思维框架下俏俏地熔为一体。儒家的立身养气、道家的形而上追问等具有终极指向的精神诉求在萧玉田的作品中均得到了深刻而又独特的表现。

    以入世之情怀写出世之境界
    正是由于道与艺的融会作为中国画的核心概念具有不可分割的属性,所以,中国画家一直背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并历百代而不衰。
    自从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艺术历两千多年,虽经无数贤德阐释生发,但其终极指向和内在精义始终不曾有本质的变化。这种现象既反映出孔子思想的穿透力,同时反映出中国主流文化和民众意识在两千多年的精神指向之所在。这种不在本体而在政治和伦理层面上的人道始终通于画道。他也因此而成为历代大批中国画家颇具共性的精神特征和审美追求。而萧玉田的艺术正是这种群体特征中非常典型的个体表现。
    萧玉田对自己的人格和艺术有着极苛刻的要求。他那至善、至美的追求,他那宏大深远的艺术理想,使他完成了自己艺术精神的超越。他那儒雅、内敛、朴素的人格成就着他的艺术,而他的艺术又同时涵养着他的人格。萧玉田那颇具儒学浸润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艺术品质,向世人展示着他心目中一个个完美的人格经典和一个个完美的生命存在。
    从萧玉田的《名花倾国两相欢》、《荷香无限染暑衣》、《吟秋图》、《惊鹭》、《人间能得几回闻》、《浣纱图》等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学的中和境界;从萧玉田的《东篱采菊》、《静听松风寒》、《人比黄花瘦》、《朔风》、《抱得琵琶不忍弹》等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学的养气境界;从萧玉田的《钟馗》、《女娲补天》、《开元宴乐图》等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学的内圣外王和刚大境界。也正是这一切,可以使我们理解,萧玉田何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够平心静气,专注于艺术的求索和精神的建构;也正是这一切,可以使我们理解,萧玉田何以秉艺道之寸毫,承人伦之大道的拳拳之心。
    天道与人道本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一个人,一个画家,当他对人道具有崇高的责任和终极体认的时候,他也就在无形之中不断地实现着向形而上的天道超越。而这种超越的结果使画家能够在现实而熟悉的世界和造化中体认出超现实的理想,在入世的情怀之下抒写出出世的境界。从宋明新儒学对儒家与道家的中合,从禅宗对儒家、道家、佛家精义的融会均可证明这个道理。
    当然,这种中合与融会不是一种义理的中合与融会,而是一种心性的中合与融会;不是一种人为的中合与融会,而是一种自在的中合与融会。作为画家,只有从心性自在地完成这种中合与融会,才会使自己的作品游仞于入世和出世之间而不相 抵触,纵横于人道和天道之间而毫不相碍。从萧玉田的作品来看,他于此道确有深悟。因此他的作品才会在颇具儒家精神特征的普遍而又潜在的宏大叙述之中透着一种道家特有的超越的空灵,从而使其作品沉潜着一种独特的神秘感。

    以清明醇静之心写幽深高古之美
    中国画自先秦的理性精神,到魏晋的玄远虚幻,自盛唐的豪迈恢宏,到中唐的韵外之致;自宋代的无我之境到元代的有我之境;自明代的浪漫情怀,到清代的悲情孤高经历了一个不断向本体回归的审美嬗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以它特有的方式实现着对心性的抒写和对世界的瞩望。
    对心性的抒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既需要画家有高超的笔墨和语言技巧,同时需要画家有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心境,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萧玉田对天道和人道一体有很深的内在体悟,所以,他笔下的人物画均具有一种超越自身的普遍之美。他的现代人物画颇具古风,而他的古代人物画又颇具现代气息。
    应该说,萧玉田的作品不管是前些年的工笔,还是近期的写意都以他一以贯之的清明醇静之心抒写着幽深高古之美。这一切从他的《孔雀东南飞》、《古诗词画意系列》、《静听松风寒》、《悟禅》、《闲花深院听啼莺》、《莲花池畔暑风凉》、《钟馗》、《静影摇波月,寒香映水风》等作品均可得到印证。如果说他取材于现代的工笔作品《版纳春韵》、《月儿高》以清丽明静体现出更多的现世之美的话,,那么,他的《古诗词画意系列》则是在一种十分幽深而又高古的审美境界中悄悄地将我们带入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追忆之中。与这些作品相比,他的《悟禅》、《静听松风寒》、《钟馗》、《荷香无限染暑衣》等写意作品,或以浓重的敷彩深隐着唐风宋韵,或以水墨挥洒表现出明清的高蹈。从萧玉田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他都努力追求一种醇静和高古的审美境界,因此其作品总是透着一种发自于内的深厚和悠远。由于他的用色能于极浓丽处呈现极清雅古朴的本色,从而使最容易流于俗气的工笔和小写意在他的笔下始终透着一种清明、幽深的雅韵,这是一般的工笔画家所难以达到的境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他对唐画单纯宏大的体悟,同时可以看到他对陈老莲高古悠远的借鉴,更可以看到晚清海派画家那种与世俗审美不即不离的把握。这一切与他多年的苦苦探索和恩师潘絜兹先生的点化是分不开的。
    萧玉田的作品取材宽广、风格多变,笔法丰富。他能对不同的体裁赋予不同的艺术形式。正如他说的“我喜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喜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幽婉”。他能兼撷众美,取精用宏;纵横开阖,适已为用。因此,才有了他妍丽而清奇,幽深而高古的审美特质,才有了他独特的艺术成就,才有了他在中国画坛的广泛影响.

     

    作者简介:汉风,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